一般對家的印象,應該是個有歸屬感,又可以安心休息,不怕風吹雨淋的地方。
我曾經對此這麼依賴著,那是在高中一年級以前。
小時候住在一般電梯大廈裡面,不到50坪的大小,三代同堂。
那時房間並不多,唸書寫作業的書桌擺放在主臥室裡面,睡覺則是和奶奶一同睡。
當時很羨慕兩個弟弟有自己唸書睡覺的房間,但通常每年家裡都會大搬風一次,
有時會三個小孩都在同一個書房,有時三個小孩會share同一個衣櫃。
我想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,三姐弟感情都很好。
在房間內說說笑笑;一起躲避飛天蟑螂(笑);一起對騎樓下的路人大叫再躲起來(好孩子是不可以學的!)
或是偷偷在牆壁的一角塗鴉,留下童年時笨拙的痕跡。
當時的家,對我而言,唯一的遺憾大概就是沒有辦法擁有自己的房間吧。
升高中的時候,知道捷運即將興建,住在五樓的我們就正對著捷運高架,爸爸毅然決然搬家。
然而我們仍捨不得離開這熟悉的土地,在附近找了房子租屋。
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是個很美麗的房子啊。
雙層樓客廳挑高,木製的迴旋踢優雅地像童話故事裡,公主會從宴會中緩緩走下的那個夢幻階梯。
方正的大廚房,中央在放個料理台同時讓很多人一起做菜也都沒問題。
大理石的浴室流理台加上乾溼分離,每天洗臉就像在飯店一樣。
甚至還有面對山景的按摩浴缸?!
重點是,這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,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此。
那時房間內還有一個小窗台,我常在下午時推開窗戶,坐上小窗台,享受著午後微風,一邊看書或寫字。
聽著陳綺貞的【還是會寂寞】,簡直是當時夏日午後的必備品。
過了幾年,這間房子被法拍。
如果當時有錢的話,買下這間房子或許我們就不用過著遊牧民族般的生活。
可是並沒有。
便開始了第二段的租屋生活,也就是我升上大學的時候。
那時家越搬越遠,越搬越偏僻,說我住在荒郊野外一點也不為過。
所以當時並沒有多少朋友願意拜訪我們家XD
也因為這原因,我第一次離開的家,搬到學校附近去住。
這段獨立的生活,算是一種莫大的奢侈,對於從小到大家裡都保護的很好的我。
第一次和朋友們一起生活,第一次自己下廚給室友們吃,第一次照顧自己所有的起居生活。
一切都顯得很新鮮,很有趣。
家變成了旅館。這是每次週末回家,媽媽總是對我這麼說得。
當時更誇張的是,搬家後兩年,還有紙箱還沒打開整理。
“總是很忙啊~都不在家“是我一貫的藉口。
但我明白心中的感覺。
“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搬家了...何必要打開來整理呢?“
也就是我開始不佈置我的房間,不太願意在房間花太多心思。
因為我知道這地方不是我會停留太久的地方...
漸漸地,我的心態也變成了把家變成短暫停留的地方。
我們可以在客廳看著綜藝節目大笑。
可以在飯廳吃著媽媽做的一手好菜。
可以在浴室裡面大聲唱的走調的歌。
或是在和室裡面PK玩到要膩的電動。
最後回到,自己的房間內,開始做著自己的事情。
年紀小的時候,還有莫名的地域性,覺得自己房間內的東西別人都不可以碰。
應該放在自己房間內的東西就不可以出現在別的地方。
現在則是越來越坦然地把東西散落在各處。
不知道這樣的轉變是否是種不在乎的宣示?
然而現在,好像又有點改變了。
可能知道我不會在這停留太久,但也知道如果沒有地方可去。
這也會是我,唯一能夠停靠的地方。
或許有天,等我真正離開了家。
在回到自己房間看著自己年輕時候所留下的痕跡。
也會笑一笑地感到很懷念。
- Jul 09 Wed 2008 17:53
家是虛幻的城堡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